对话郑明勋:「更愿与少数乐团建立关系」

7月25日,著名指挥家郑明勋接受《今日音乐》在内的北京媒体采访,畅谈他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合作——7月26日至27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音乐会,以及随后将与钢琴家刘晓禹、管风琴家汉斯约尔格·阿尔布莱希特展开欧洲巡演。




音乐无界,连接人心

此番,郑明勋将带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绎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和圣-桑的第三号交响曲“管风琴”,两部作品皆为郑明勋标志性曲目。《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作为二十世纪芭蕾舞音乐的杰作,而圣-桑的“管风琴交响曲”则体现了郑大师对法国音乐的深刻理解,彰显其在诠释法国音乐方面的权威性。此外,音乐会还包括中国作曲家陈其钢管弦乐组曲《五行》,展现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郑明勋表示,曲目选择并非基于刻意理由,而是结合乐团能力与当下感受,力求达到音乐表达的平衡。


从2014年首次与乐团合作威尔第《安魂曲》开始,郑明勋与乐团建立了牢固的艺术合作关系。谈及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合作,郑明勋流露出深厚的情感。他坦言,在职业生涯中曾与世界上众多顶级乐团合作,但如今更倾向于与少数乐团建立长期、深入的关系。他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合作已形成深厚默契,乐团成员被他亲切称为“理解我的好朋友”。这种默契不仅体现在技术上的精准,更在于音乐表达中的情感共鸣。

郑明勋认为,职业化演出中往往追求高效完成,但对他而言,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连接。他希望观众在聆听演出时,能感受到他与乐团之间“热烈温暖的友好连接”,这种情感纽带是打动听众的关键:「乐团的使命是为作曲家服务,理解并传达作品的精髓,而非纠结于地域或风格差异。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在理解和演绎不同作曲家作品方面表现出色,无论是欧洲经典还是中国当代作品,都展现了高水平的专业素养。」

郑明勋进一步指出,音乐是超越国界的艺术,作曲家的作品属于全人类,而非某个国家。他认为自己:

第一,是人类

第二,则是音乐家

第三,才是韩国人

他也坦言意大利生活多年,深入体验当地文化,甚至“比许多意大利人更意大利”,这种对文化的热爱与融入是他理解音乐的基石。


亚洲音乐,受人仰慕

作为韩国裔指挥家,郑明勋对亚洲音乐家在全球乐坛的地位有着深刻体会。他表示,亚洲音乐家已完全融入世界古典音乐舞台,与西方音乐家平等共创。如今,亚洲音乐家不再被质疑为何演奏西方音乐,许多优秀独奏家在西方顶级乐团中担任首席,展现了卓越的才华。他特别提到自己创立的亚洲爱乐乐团,汇集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乐手,共同创造音乐的和谐画面。这种跨国合作彰显了音乐打破文化与政治障碍的力量:「亚洲音乐家的成功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在于他们以音乐为媒介,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理解」。


谈及亚洲音乐生活的特色,郑明勋感叹亚洲音乐标准的飞速提升令西方音乐家刮目相看。他回忆1997年首次带罗马圣塞西利亚交响乐团来中国演出时,北京尚无专业音乐厅,长安街上自行车川流不息。

如今,中国音乐环境的进步令人惊叹,亚洲独奏家的数量和质量也显著增长:「亚洲音乐家不仅是古典音乐界的合作伙伴,更成为受人仰慕的创造者。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快速发展是这一趋势的缩影」,大师希望观众不要仅仅关注乐团的“中国”标签,而是聚焦于音乐本身,感受乐团为作曲家服务的真诚与对音乐的鲜活演绎。


没有目标,只有愿望

对于即将展开的欧洲巡演,郑明勋充满期待。他认为巡演对乐团有三大益处:

第一,在不同国家、观众、音乐厅多次演绎同一套曲目

第二,展示乐团能力和能量的绝佳机会;

第三,体验不同文化,丰富成长。

郑明勋表示巡演不仅是音乐的分享,更是一种人文连接的体验。当乐团在异国他乡为数千名观众演出时,这种跨越文化的分享将激发音乐家作为艺术家和个体的成长。郑明勋希望通过巡演,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音乐热情与文化魅力传递给欧洲观众,同时让乐团成员感受到音乐连接世界的力量。

与年轻时相比,郑明勋的音乐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早年在巴黎巴士底歌剧院工作时,他追求具体的目标。如今,他更注重音乐带来的情感连接与人文价值。他坦言,自己如今“没有目标,只有愿望”,希望通过与乐团的合作,为音乐家和观众带来感动。

他特别提到,对于即将上任音乐总监的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合作体验是一样的,感到“真正帮上了忙”,这种满足感源于乐团对他的理解与支持。他相信,这种珍贵的默契是乐团最大的财富,也是他选择长期合作的根本原因所在。


摄影:牛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