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许蕾与Shanghai Camerata演出普赛尔《圣母玛利亚的控诉》
Shanghai Camerata(上海恰空古乐团)成立于2016年,为中国第一个使用本真古乐器的乐团。乐团希望为上海观众带来不仅是原汁原味的巴洛克音乐,更要在风格严谨的基础上挥洒情感——这才是巴洛克音乐该有的原貌:真挚、随性,甚至狂野。
Shanghai Camerata创建人、假声男高音及古乐演奏家高孟麟
从上海留学美国的Shanghai Camerata创建人高孟麟,不仅在音乐会上吹奏竖笛、演奏希塔隆琴(鲁特琴家族的一种),而且还演唱假声男高音。一个人在一台音乐会上担任三个角色,而且跨越器乐和声乐两个领域,实属不易。
Q: 您理解的巴洛克音乐?
高:巴洛克音乐起始于一个摆脱了中世纪的宗教压迫不久,人文主义开始萌芽的时代。佛罗伦萨乐派在16世纪末宣告新音乐的到来,在今天的音乐学家看来正式拉开了巴洛克的序幕,而巴洛克风格出现的初衷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人类的各种情感——某种程度上来说,巴洛克音乐是彻彻底底的世俗音乐、人文音乐。
Q:中国音乐爱好者是否能理解巴洛克?
高:在本人看来,巴洛克音乐虽然在中国仍是小众,但淳朴的表现方式和相对古典和浪漫时期不那么复杂的和声实在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或许在主流的古典乐迷之外都能有一批听众。Shanghai Cametara的创建就是为了能把貌似高不可攀的音乐带给大众,让欧洲启蒙时代的音乐可以在中国生根发芽。
Q:在中国做古乐有什么阻力?
高:在中国搞古乐有各种困难,首先乐器难找,其次,会演奏古乐器的演奏家凤毛麟角。十分幸运的是,身边有一批热心的同道者,这些中外朋友大多是这些年在学校和音乐界认识的青年古乐演奏家,他们在听说了我创建一个以上海命名的古乐团后,纷纷表示愿意无偿地来中国参加乐团的演出。
Q: "本真运动"在欧美国家发展环境如何?
高: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古乐运动逐渐从刻板的形象中走出来。 一方面,古乐演奏者在某些方面的追求更加极致了——早期意大利要使用大型西塔隆尼琴,意大利式的大键琴,小提琴使用短弓; 法国音乐则要使用定音为A392的一套乐器,法式双排键盘大键琴,七弦维奥尔琴等等。 但在另一方面,演奏者的技艺和几十年前相比大幅度提高,现在那种老式学院派风格演出越来越少,越来越多见到演奏家们很好地把握风格的同时自由地挥洒音乐。 在传统乐团和古乐团一直争夺的中间地带晚期巴洛克,这场争斗似乎已经落幕: 古乐已经走入了主流,甚至现代乐团也有开始使用巴洛克弓,聘请大键琴家和鲁特琴家来弹奏通奏低音等等。
在本人最初接触并投身于古乐事业时,曾经也是个非黑即白的教条主义者,认为本真主义大于一切,不接受任何程度上的妥协。然而音乐的最终目的毕竟是感染人类的心灵而非考古。因为条件限制,我们使用的乐器不但和有些曲目的创作日期相差百年,甚至还用了一台电子小管风琴,这对于一些极端的本真主义者可能难以接受。然而我们在演奏技法和音乐处理上最大程度地做到了原汁原味,参考了与曲目年代和国家风格最为相关的多部演奏法书籍,力求还原作曲家心中的声音。
Q: 您推崇哪位”本真运动“大师?
高:本真运动自从60年代开始已经培育了几代人。 从最老的哈农库特到现在的新星比如Jean Rondeau,中间几代大师各有各的不同。 人们会记得霍格伍德70年代录制的亨德尔弥赛亚,也会记得赫尔维格90年代录制的马太受难曲; 加德纳爵爷更是古乐界家喻户晓的人物,本人的第一个古乐录音就出自于他手。
然而我最推崇的大师有两位: 沙瓦尔(Jordi Savall)和铃木雅明。 沙瓦尔的伟大在于他带领古乐走出了传统作品比如巴赫、维瓦尔第等人,跨入了法国巴洛克、 早期西班牙意大利等当时算是未知的领域,并且让听众接收并喜爱上了这些曲目。 他更是借助1991年讲述法国维奥尔琴作曲家马莱(Marin Marais)故事的电影《日出前让悲伤终结》,几乎是一己之力使维奥尔琴这件乐器走出了博物馆,走进了音乐厅。
我对铃木雅明的敬佩和喜爱则是出于另一个原因:他作为一个日本人,竟然把古乐尤其是巴赫的音乐吃得那么透。 然而他的贡献不只是在管风琴和大键琴的演奏上。 他私人出资建立了日本巴赫乐团(Bach Collegium Japan),如今几乎已经全团都是日本人,演奏和录音的质量都是世界顶尖。
正是他给了我在中国办古乐团的信心:日本人造了新干线,中国现在也有了高铁。 日本人能把古乐团做到极致,那么中国人在未来一定也行。
Q:2月12日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乐团和女高音许蕾再次合作音乐会。能否介绍下本场演出。
高:本次音乐会虽然为纪念蒙特威尔第,但曲目并不完全是他一人的作品。 文艺复兴的数个文化中心里威尼斯是和佛罗伦萨齐名的城市,而威尼斯的中心则是圣马可大教堂。 自从十四世纪教堂聘请佛莱芒人,明星作曲家Willaert作为乐队长之后,威尼斯就成了一个音乐风格的输出地,圣马可大教堂训练出的乐手在欧洲各地都名声响亮。
蒙特威尔第在十七世纪初接手这个职位时正是教堂乐队和合唱队萧条时期。 他的重要贡献除去奠定了巴洛克风格的基础、把歌剧发扬光大之外就数重振圣马可大教堂的雄风,让威尼斯又迎来一春。
这次音乐会中的作曲家卡斯泰罗就是蒙特威尔第的同事,圣马可大教堂的木管号手;卡瓦利最先是蒙特威尔第手下的男童歌手,随后先后担任管风琴师以及乐队长的职位,可以说是蒙特威尔第的学生和接班人。 著名的德国作曲家许茨也是蒙特威尔第的学生之一——他将意大利的新潮风格带回德国直接影响了之后数代作曲家,包括巴赫。
本次音乐会也特地选取了不同体裁的作品: 有歌剧节选,有独立的咏叹调,有当时最新式的奏鸣曲,也有通俗歌曲。 这些作品希望可以带领观众进入十七世纪威尼斯的声音世界。
女高音许蕾可以说是中国最有古乐经验的女高音。 她在朱莉娅音乐学院研习期间曾经和沙瓦尔、克里斯蒂等大师合作过巴洛克曲目。她极具表达力的声音将和Shanghai Camerata一同再现蒙特威尔第和同僚们400年前的辉煌。
音乐会现已开票,购票请点击:http://m.xishiqu.com/activity/mtweyyhshz/tick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