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剧院 New Box 演艺新空间“开箱评测” | 智慧剧院“试验场”解锁舞台“创意表达”

柠檬黄、玫瑰粉、荧光橙、深海蓝、脏脏粉……不规则的线条和色块错落有致,步入上海大剧院五楼,恍若来到时尚感十足的打卡地。位于此处的小剧场经过改造今年再度开放,宣布更名为:New Box 演艺新空间。作为上海大剧院建设智慧剧院的“试验场”,New Box 演艺新空间在音响效果、吊杆系统、动捕技术等拥有多个国内首创的尝试,为此量身打造的首台驻场演出《摇滚玖拾度》音乐会上演在即,将展现一台拥有先锋舞美和沉浸音效的音乐剧 Gala




上海大剧院是 1998 年国内建成的首家国际性高等级综合剧院,尽管酝酿建设智慧剧院的想法并不晚,于开幕运营 20 周年之际方才推动布局。2018 年举办的世界剧院运营及发展高层论坛上,上海大剧院与海内外的艺术机构共同签署《上海宣言》,“各方将融合前沿科技,继续探索新模式下的艺术形式”是其中一项内容,大剧院智慧剧院的建设计划即由此为开端。在计划中,票务系统、人员进出管理的闸机系统等稳步推进,而小剧场的升级改造便承担着建设智慧剧院“试验场”的角色。

 

小剧场改造前的“封箱戏”是备受观众喜爱的首届“小剧场国际戏剧演出季”,由上海大剧院携手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节策展机构“爱丁堡前沿剧展”推出,体现出一座作为上演“小而美”戏剧作品的黑匣子剧场,正是小剧场运营二十余年的品牌特点。经过一年多的改造,小剧场以 New Box 演艺新空间的新身份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将可以支持话剧、民乐、爵士乐、高清放映甚至脱口秀等时尚多元的节目类型,这些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即基于重新打造的一系列智能硬件。

 

New Box 演艺新空间的表演面积 140 余平方米,观众坐席最多可设 258 个座位,舞台机械方面拥有吊杆 36 根、音箱 190 个,在同类型剧场内极为少见,也有着多个国内第一。它是国内首座配备四维全息声音响系统的小剧场,能够适应不同类型演出的声场要求。它在国内小剧场首次提出标准化格栅运走轨道,应用于智能吊挂系统,可以满足舞台可变、灯光、音箱位置可变的实际使用。还有另一项黑科技实时动捕抠像模块,运用有关技术实时记录舞台表演,演员无需额外佩戴仪器即可获得精细记录,保存的演出内容可为后续多轮复演打下坚实基础。随着这方舞台的科技特性为人所知,呼唤更多充满创意的舞台呈现,赋予这个演艺新空间更多的可看、可听,为舞台表演开创更多元的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New Box 演艺新空间的外观设计上,剧场内部保留黑灰色调,呼应黑匣子的定位,视觉上色调的饱和度更为柔和;五个色块的分布带来空间使用上的划分,符合当下青年审美。后台区域拆除吊顶,不仅方便舞美布景运输,也拓宽演员等艺术家的休息区,从演前化妆到服装烫熨都可以在后台区域完成,使得其成为独立的工作区域,和大剧场、别克中剧场相区别。

 

11 月 日,上海大剧院 New Box 演艺新空间视听会迎来解锁舞台秘密的首批观众。一段“剧院魅音”入场声音之旅先声夺人;MR精编版昆曲《浮生六记》片段亦真亦幻,MR技术(Mixed Reality 混合现实全息声)和实时动捕技术的结合,让剧场演出拥有无限可能;小提琴演奏家王之炅领衔的时代三重奏带来《德沃夏克三重奏 Terzetto》部分乐章,真实地体验到全息声电子声罩的身临其境之感。青年音乐剧演员吴俊鹏、张沁丹演唱《阿依达》片段,实现了“音随人动”,突破了传统的“镜框式”观演模式,模糊了舞台和观众席的界限。


 


针对上述彰显 New Box 演艺新空间特色的节目,担任视听会主持人的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音乐学者王勇,与俞健(原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院长、原文化部舞台技术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韩生(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文化旅游创作委员会主任、上海舞台美术学会名誉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于阳(上海市音乐声学艺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教授)为现场观众解构原小剧场改造后的黑科技的奥妙。

 



当日,New Box 演艺新空间发布首个驻场演出计划——“New Box 音乐剧 Gala”,由上海大剧院创制中心推出的该计划将在未来成为一方发现新声、培育新作的专业平台,利用多年来所累积的演艺资源,为新人提供舞台,为新作提供实验场;在 Gala 等演出形式之外,未来New Box 演艺新空间还将成为从剧本诵读、唱作表演工作坊到片段展示在内孕育新作萌芽的摇篮。“New Box 音乐剧 Gala”的首台演出《摇滚玖拾度》将于 11 月 19 日至 21 日登场,张沁丹、吴俊鹏、叶嘉雯、杜雅一和尹智博等经过选拔的音乐剧新声,将演唱《吉屋出租》《近乎正常》《摇滚年代》《万世巨星》等音乐剧中的热门曲目,秀一台潮范十足的摇滚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