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唱片评论奖折桂之作《心象》登陆北京

2019年5月22日,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舞韵•留白”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亮相,音乐会聚焦国内外最前沿、最具革新精神和艺术高度的室内乐杰作,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首届国际室内乐艺术节的参演节目,在北京进行预热演出。



2018年二季度,由旅德华人作曲家陈晓勇教授创作的室内乐专辑《心象》摘得德国唱片评论奖旗下的“现代音乐类最优秀唱片”及“最佳艺术家(作曲和演奏)”两项殊荣,而担任专辑演奏的上海友人室内乐社(简称“ELA”),其成员大多来自上海音乐学院,是活跃于国内舞台上,专门从事室内乐演奏和教学的音乐团体,2019年迎来建团十周年,也借此北京音乐会,展示国内室内乐创作及演奏的代表性水准。

在历代的音乐作品中,各国家、民族、地域的舞蹈元素始终是创作灵感的源泉,从巴赫以各地舞曲节奏创作的各种形式的组曲,到勃拉姆斯/德沃夏克的匈牙利/斯拉夫舞曲,再到20世纪斯特拉文斯基以三部惊世骇俗的芭蕾配乐震惊世界,舞蹈滋养了作曲家们,也让不同语汇的音乐变得容易接受。此番音乐会上半场选择了中国作曲家何训田的《桃花旋转舞》,追寻无论生死的旋转之美;而双钢琴版的《春之祭》可能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这朵奇葩诞生的原初状态,有记载表明,在舞台版首演之前的1912年6月,作者和前辈德彪西合作在钢琴上演绎了这部作品。



在下半场节目中,上海友人室内乐社选择了匈牙利作曲家库尔塔的《致意舒曼》。作为当今最受尊重的作曲家,现年93岁的库尔塔重视音乐创作传统。他曾说:“我的母语是巴托克,而巴托克的母语是贝多芬。”一句话道出了他的音乐语汇的传承。《致意舒曼》为钢琴、中提琴和单簧管而作,时过境迁,音乐语言和技法都变了,但诗意却跨越时空,以不同的外表和相近的内核流淌在耳畔。

整场音乐会压轴的《心象》,是陈晓勇获奖专辑的主打曲目,在这张专辑中收录了陈晓勇教授从1996年到2016年创作的4首作品,包含《流光》《日记之五》《心象》《逸》,其中《流光》和《心象》是上海友人室内乐社的委约作品。《心象》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光影流动的美感,我们仿佛能看到光向各个方向跳跃、发散,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音的诞生,扩散,消失的全过程,而这种过程正是陈晓勇想要探索的。在介绍文字中有这样一段话:“1985年来到德国的陈晓勇曾是里盖蒂的学生,现任教于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他从未停止探索身份和归属的问题,包括最为根本的问题:究竟是否有可能理解一种异国文化?‘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的著名论断就印在了这张唱片的封面上。”


陈晓勇教授(左)

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专业室内乐团体,上海友人室内乐社坚持引介西方经典室内乐,并将中国当代创作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在现任艺术总监、中提琴演奏家蓝汉成教授带领下,ELA的成员们不断向高难度的室内乐演奏技艺发起挑战,并且通过上海音乐学院室内乐中心及其品牌活动“国际室内乐艺术节”,向全国的专业院校中对室内乐抱有热情的教师同学分享经验,并且以丰富多样的教学表演活动为室内乐在中国的普及输送养分。这次北京之行,也是第一届国际室内乐艺术节的预热,同样的曲目,将会于6月4日在上海交响乐团的演艺厅演出。


中提琴演奏家蓝汉成教授

2018年,上海音乐学院全新的国际室内乐中心成立,标志着上音牵手维也纳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欧洲室内乐联盟学院,和最一流、最具有传统底蕴的室内乐教学机构,共同为中国室内乐艺术的未来点灯。继上世纪60年代的“上音女子四重奏”和80年代的上海四重奏之后,上海音乐学院再次领先一步,在室内乐这个分众领域锐意开拓,集教学、排演、创作与科研为一体,带动该领域教学及科创综合能力,并引领中国室内乐艺术的综合发展。

2019年5月底至6月初,上海音乐学院第一届国际室内乐节也将亮相,10场专家音乐会,4场讲座,2场工作坊,10场大师班,2场优秀学生音乐会,全面为业内外人士呈现室内乐精髓。专家导师来自维也纳,丹麦和意大利及国内各地,而来自世界各地的39组、共计141学员报名此次艺术节期间的大师班教学,分别来自维也纳艺术大学、旧金山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香港演艺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摄影:罗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