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剧院户外歌剧《魔笛》点亮上海城市地标


多年来,上海大剧院保持了以歌剧为新演出季开场的传统,并参与了多部歌剧制作。继2016年与新蝉戏剧中心联合制作的德彪西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2017年与上海歌剧院联合制作的威尔第歌剧《阿依达》之后,2018年上海大剧院与汉堡国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莫扎特歌剧《魔笛》不仅延续了这一传统,并首次把歌剧演出的舞台从剧场平移到正门广场,还将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合作,通过转播的方式使更多观众在屏幕前就能欣赏到这一版的最新制作。这部中德联合制作的歌剧,同时也是上海大剧院2018-19演出季“TOP10/不容错过”的首场演出。

作为户外歌剧《魔笛》的联合主办方,上海广播电视台此次派出了专业的技术和导播团队参与演出直播,8月25日21:30艺术人文频道将独家转播歌剧实况。为了让更多中国观众和青少年群体可以通过户外歌剧这种更具开放性的方式产生共鸣,并且能够走近和喜爱经典艺术,8月24日21:30艺术人文频道《纵横经典》栏目,还将特邀曾经在纽约大都会歌剧电影《魔笛》中饰演主角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黄英,音乐学家陶辛做歌剧《魔笛》的导赏。

在7月初由上海大剧院主办的“2018世界剧院运营及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国家大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肯尼迪艺术中心、迪拜歌剧院、香港西九文化区等国际艺术机构与上海大剧院共同签署的《上海宣言》就曾提出,各方将探索建设智能便捷的线上艺术视听平台。此次户外歌剧《魔笛》通过上海广播电视台的专业团队进行现场录制,并通过电视和网络向观众播出,不仅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未能来到现场的歌剧爱好者观看经典歌剧的现代演绎,同时也让更多普通观众通过在线观看的方式来了解歌剧,走近艺术。

《魔笛》是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1791年在维也纳首演,不仅是歌剧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很多歌剧爱好者的入门作品。这部歌剧创作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但仍向人们传递着独特的艺术观念。正因为这部作品具有跨越时代的戏剧魅力,汉堡国家歌剧院在2017年4月制作并首演的新版《魔笛》将原剧的故事移植到现代,剧中所有角色都是以现代人身份出演,而十字形的舞台呈现和观众席两侧的多媒体投影也有别于以往的舞台版本。

此次由上海大剧院与汉堡国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户外歌剧《魔笛》脱胎于这一版制作,不仅在演出中加入了众多上海元素,而且由于舞台的特殊性而将演出放置在上海大剧院正门广场,使观众置身于歌剧的第一现场。一般舞台版歌剧《魔笛》演出时长近3小时,此次户外歌剧《魔笛》演出时长为80分钟,但保留了原剧的基本剧情和经典咏叹调,更适合普通观众观看。

中国上海与德国汉堡是友好城市,《魔笛》在汉堡首演时,多媒体屏幕呈现的场景是汉堡的城市、港口和重要地标,此次演出也将把上海部分城市地标融入剧情。作为一部结合了现场歌剧表演和多媒体舞美的歌剧,演出场地两侧的投影将成为歌剧情节的一部分,此前德国制作团队已来上海先期采风,先后考察了中山东路外滩、莫干山路、1933老场坊、上海中心、豫园、田子坊、外滩观光隧道等城市地标,并选择部分具有鲜明特征的城市景观穿插在《魔笛》剧情中,这可以说是特地为上海制作的歌剧版本。这些来自于上海观众身边的场景、最具上海特色的景致将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让更多观众能够了解《魔笛》这部作品,也希望观众能因此爱上歌剧这门艺术。

在莫扎特的歌剧《魔笛》原作中,塔米诺是一名王子,他沿着夜女王的王国边境散步,被巨蛇攻击受伤,得到夜女王的救援后被赋予拯救其女儿的使命。在此版《魔笛》中,塔米诺生活在现代城市,然而他变得不认识自己,要在陌生世界里找寻存在的意义,这一故事将在上海的城市背景下演绎。

本次演出由汉堡国家歌剧院领衔呈现,纳坦·布洛克担任指挥、上海歌剧院乐团作为现场伴奏,并邀请上海歌剧院男低音歌唱家余杨作为旁白,与YOUNG CLASS X合唱团一同演出,原剧中的若干乐曲以及乐团编制相对减少,歌剧对白做了新的编写,并将剧情背景地域化。

担任此次导演的是汉堡国家歌剧院艺术总监乔吉斯·戴尔侬,他也曾担任欧洲众多剧院及音乐节的导演和艺术总监,他改编这部著名歌剧的初衷是希望更多人能够透过新颖的观演关系去了解《魔笛》这类歌剧作品。汉堡国家歌剧院成立于1678年,早期当地的歌剧演出大多在此上演,使得歌剧文化在汉堡得以开花结果。汉堡国家歌剧院有300年的辉煌历史,瓦格纳、威尔第、亨德尔等音乐家都在此铸就了他们的光辉。如今,汉堡国家歌剧院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剧院之一,欧洲专业杂志《歌剧世界》在1997年和2005年将其评为“年度最佳歌剧院”。

户外歌剧《魔笛》是上海大剧院在户外演出领域的首次尝试,演出脱离了镜框式舞台,在正门广场上结合剧院建筑搭建户外观演平台和十字型舞台。舞台东西两侧将使用多媒体屏幕,呈现与演出相配合的动态画面以及富有特色的上海城市影像,观众区域设置在十字型舞台的四周,观众将围绕舞台而坐并巧妙地置身剧中,沉浸式全息声效将保证观众良好的视听体验。对于此次演出,上海大剧院也准备了应对天气等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影响演出的后备方案,尽力确保两天演出顺利进行。

户外歌剧《魔笛》的舞台及多媒体设计由fettFilm的视频艺术家打造,联同费迪曼逊四维公司在“四维全息声”技术上倾力呈现。fettFilm的德籍艺术家们致力于将影像和其他媒体介质相结合,创造整体化的艺术作品,使其并非局限于作为装饰的道具,而是与戏剧内容达到最贴切的融合。为增强上海观众的文化共鸣,fettFilm舞美制作团队随同导演乔吉斯·戴尔侬在制作初期来到上海多处著名地标取景,并将在演出中使用部分上海的城市影像。

费迪曼逊四维公司的“四维全息声”技术采用了三重“沉浸式”的观演体验——“沉浸式剧院”通过全息电子声罩技术进行剧院声学环境的3D户外还原,仿佛在正门广场搭建了一座“没有墙”的大剧院;“沉浸式观演”对4个观众区分别进行扩声,确保了高品质和一致性的听感,也打破了常规剧场最佳听音位置的局限;而“沉浸式表演”将演员的扩声采用声音定位追踪技术,实现“音随画动”,即人走到哪里,声音就“跟”到哪里。








摄影: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