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独一无二的柏林爱乐摄影集


摄像师Monika Rittershaus为了出版一本柏林爱乐乐团的摄影集陪伴乐团环游世界。从为一本瑞士文化杂志拍摄柏林爱乐乐团的单人摄影照到今天已经正好25年了。
 
在那本杂志里,摄影师一反为乐团只拍全家福的习惯,为每位音乐人拍了单人照片并附了简历。同样7年前,Jim Rakete用摄影机记录了柏林爱乐乐团这128位音乐家,并做了一对一的互动,还加入了小段的个人资料。


 
如今,Monika Rittershaus终于把她精心制作的精装乐团团员和西蒙·拉特爵士(Sir Simon Rattle)的相册出版发行了。当然这次女摄影师也是用了不同的方法。放弃了一位一位的请音乐家到她的摄影棚里来的传统方法,女摄影师带上了她的器材跟随乐团做巡演。

在47个不同的城市,阿布扎比,巴黎到悉尼。作为一个沉默的观察者,女摄影师默默的用相机记录着团员台上台下的生活。

摄影集里很多严肃的脸,严肃集中的瞬间。但是也有成功演出后的靓丽和释怀。当掌声响起来,当拉特爵士拥抱乐团。至于一个以乐器组为顺序的分类或是按字母顺序排名字的事,女摄影师倒是没有做,但是谁打开这本像集就一定能得到一个相当全面的乐器大师的组合图集的感觉。

此外书中附了一个简短的由Lena Pelull与22位乐团团员做的小采访。通过两三个问题就可以了解演员人生中很有趣的又是很私人的部分。

圆号演奏家Stefan Dohr一句话就把乐团团员每晚的压力讲出来了。

——团员要把每晚上观众的要求,同事的要求和自己的要求在高度的融合以后再作为优化过的动力释放出来。

大提琴手Rachel Helleur说道,她一直梦想着和柏林爱乐一起演奏。

——当我被柏林的乐团接受了以后被告知如果想加入到乐团中来,首先要搞懂什么是团队精神。可是当我来了柏林爱乐以后发现这个团队精神在这里不重要。甚至有人说我太平常了。

单簧管演奏家Albrecht Mayer透露,对他来讲还真是有点难接受,因为他要为了整体的音响效果放弃自己的声音。

——对我来说,如果是作为独奏演员的话,或是为了什么庆祝活动的话,让我这么做是不容易的,当然这样做是有一个净化的作用吧。

Madeleine Carruzzo作为1982年第一位进入柏林爱乐的女团员讲述道,

——当时大师卡拉扬在每次和乐团打招呼的时候还是一直用“我的先生们”来开始,但是她并没觉得这是一种不平等,“因为他已经意识到我的存在了。”
 
在乐团里工作多年的首席小提琴Daniel Strabrawa也爆了一个料,到底卡拉扬是如何以一种几乎不动的方式来指挥乐团的。

——其实很简单,卡拉扬大师就是借助着首席小提琴的作用来指挥乐团的,也就是说是首席小提琴不断的把指挥台上的指令传达到整个乐团的。

对摄影师Rittershaus来说,人是一定要放在第一重要位置的。但是在摄影集里当然也不会放过那些别出心裁的音乐厅装饰。

在大阪,因为音乐厅里有特色的传音板的反光使得乐池里的椅子看上去不但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一样,而且还像是从墙里和屋顶里长出来的似的。

再比如在洛杉矶他们那里的管风琴好像是由漂木做成的。在东京的音乐厅里内装饰灯像发光珊瑚一样。 在一张海报的两面上分别印着汉堡和巴黎的文化地标建筑,而目的就是为了争一个谁的曲线更大胆。



而在一处古典的舞台前,摄影师捕捉到了Wenzel Fuchs用单簧管为落日伴奏的美妙瞬间。

而最美妙的一幕发生在巴登-巴登的音乐厅里:摄影师用鸟瞰的视角俯视整个后台,在无数拼在一起的桌子上放着乐团团员那无数的提琴盒子,在演奏第一个音之前团员们有的在练琴,有的已经匆匆上了舞台,照片中能感到团员们最会掩饰的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