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爽接棒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 余隆专职艺术委员会主席

6月26日上午,余隆先生在第二十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经他个人建议、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决议并报呈理事会通过,从本届音乐节起,正式卸任艺术总监,未来将专职艺术委员会主席。而目前担任联合节目总监的邹爽女士从第二十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起正式成为新任艺术总监。这将是音乐节创办20年来,艺术总监一职首度出现轮替。未来,按照国际惯例,艺术总监一职将推行轮值制,每届任期4年,任期不超过两届。


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管理层的此次人事变动,无疑将预示音乐节未来更多新的艺术发展思路。余隆先生将以艺术委员会主席身份继续为音乐节服务,并与全体艺委会成员以及音乐节工作团队为新任艺术总监提供全力支持。

 

“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怎么可能没有国际专业规格与水平的大型音乐节活动呢?我在上海长大,我选择在北京举办国际音乐节,并非因为北京是中国首都,主要还是因为我喜欢北京这个城市,我愿意为这个城市付出,为这个城市办音乐节而全身投入。”这是20多年前,余隆先生创办北京国际音乐节时的肺腑之言。

 

上世纪90年代,余隆先生毅然放弃欧洲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祖国,经过多年的酝酿和筹备,1998年3月经文化部和北京市正式批复,北京国际音乐节横空出世。作为北京国音乐节艺术总监和创始人,余隆先生始终在这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古典音乐艺术节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从创始人到艺术领航者,从运筹帷幄的幕后推动者,到舞台前沿的指挥艺术家,可以说20年来余隆先生从不同侧面带领北京国际音乐节走向了日臻成熟、完善的道路,开创了具有国际水准、中国特色的权威古典音乐艺术节在国内成功发展的范例。


在余隆先生所领导的艺术团队努力下,北京国际音乐节不仅填补了中国没有高水平古典音乐节的空白,让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拥有了自己的顶级音乐节,更在二十年来这场翻天覆地的文化大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古典音乐事业正是在这一阶段走上了国际化、专业化道路,高雅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

 

二十年来,北京国际音乐节坚持国际化、专业化的艺术标准,不仅邀请了无数的顶级名团、知名艺术家,更系统性地向中国观众推介了马勒、瓦格纳、威尔第、理查•施特劳斯、肖斯塔科维奇等一批作曲大师;二十年来,众多优秀的歌剧、交响乐、室内乐、声乐、器乐作品首次在中国亮相,更有一些作品在亚洲也是首次演出,尤其是歌剧方面成就斐然,包括《托斯卡》、《纳布科》、《璐璐》、《夜宴》、《狂人日记》、《尼伯龙根的指环》、《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鼻子》、《玫瑰骑士》、《麦克白》、《塞魅丽》、白蛇传》、《帕西法尔》、《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艾莱克特拉》等首演作品高达62部。从大量引进和上演世界经典音乐到大量演出中国当代作曲家的新作,再到自己委约当代中外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创作,循序渐进、日臻完善,北京国际音乐节始终将国际高水准的演出和世界最新浪潮带到中国演出市场,领行业风气之先。

 

二十年来,在余隆先生的倡议下,北京国际音乐节精心耕耘“中国概念”,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2002年,为叶小纲、陈其钢等中国优秀作曲家举办专场音乐会,此后更开国内歌剧风气之先,将郭文景歌剧《狂人日记》、《夜宴》从欧洲请回国内舞台。2004年,音乐节第一次邀请国际知名乐团演绎中国作品,由巴黎管弦乐团演奏了中国作曲家盛宗亮的《月笛》。2011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委约作曲家周龙创作的歌剧《白蛇传》荣获普利策音乐大奖,这也是对音乐节“中国概念”的一次嘉奖和肯定。余隆说:“走向世界的中国声音不仅是一句说辞,更重要的是把有分量的中国作品带到世界的舞台上,让世界通过中国作品更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人文理念。”多年来,音乐节将中国作曲家与世界经典大师的名字并立。迄今为止,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演出了中国作曲家创作的7部歌剧、40余部交响乐和室内乐作品,其中一半以上都是中国首演,甚至世界首演。这无疑在用行动诠释“中国概念”——它不是一种噱头,而是一种文化声音的传播,一种大国的文化自信。可以说,在余隆先生的积极倡导下,音乐节与当代中国最杰出的一批作曲家共同成长,相互扶持,彼此协助,带来的则是中国作品在国际舞台上空前的影响力。

 

实际上,此次为音乐节艺术管理层注入新鲜血液,延续了北京国际音乐节以及余隆先生本人多年来的艺术理念,那就是全力为中国年轻艺术家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为艺术新人提供尽可能多的成长机会。近年来,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基金会主席余隆多次表示,希望能在时机恰当的时候让位于年轻人,能让国内乐坛呈现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音乐节一直以为新生力量搭建展示平台为己任,始终保持发现、发掘新人、新作的锐利目光,为他们提供和世界对话的机会,包括张昊辰、杨洋、林大叶、黄屹、景焕等一批活跃在国内外乐坛的优秀青年才俊,通过北京国际音乐节这个平台不断释放自己的才华。而且代表中国古典音乐未来发展的新人、新面孔、新声音在音乐节这个国际平台上有了更多展示才华与实现梦想的机会。第20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音乐会上,观众不仅见证了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与13岁少年钢琴家王雅伦的携手,更聆听到了首支参与北京国际音乐节古典类演出的少数民族表演团体——云南苗族小水井农民合唱团的天籁之音;10月24、27日由北京国际音乐节与萨尔茨堡复活节联合制作的歌剧《女武神》亚洲首演中,这个星光闪耀的舞台上还有15名来自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的学生;10月14日的“交响马拉松”上,90后小提琴家何子毓与柳鸣也都在今年首次登上音乐节舞台,自去年开始由音乐节与雀巢联合设立的“青年音乐家奖”更是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希望之星”身上,给他们以鼓励和期许。

 

而此次,音乐节将这一传统从台前延伸到了幕后,通过内部“挖潜”的方式,培育和扶植了新的艺术管理层领导者,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经过多年的成熟运作,北京国际音乐节在余隆先生的带领下,勇于创新实践,打造了一个与国际接轨同时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体系,业已形成了完善的运营机制和人才储备体系,严格遵循职业化运作方式,并为年轻人充分提供成长空间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