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

二十年薪火相传 创未来不忘初心

从1998年金秋,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在人民大会堂奏响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一个音符,到今年10月29日的闭幕音乐会上,中国爱乐乐团在保利剧院舞台上奏出贝多芬《合唱幻想曲》最后一声强音,北京国际音乐节走过了整整二十年的精彩历程。

与往年致敬音乐大师或展现不同音乐流派的主题不同,今年音乐节以“北京国际音乐节二十周年”为主题,从题为“薪火相传”的开幕音乐会,直至放眼“音序未来”的闭幕音乐会,高水准、高规格的演出贯穿始终,无时无刻不传递着音乐节立足传统、展望未来的艺术情怀。

本届音乐节的几场重头戏,无一例外都是音乐节二十年来发展成就的集中展现。其中,与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联合推出重制版歌剧《女武神》,既体现了北京国际音乐节与世界顶级艺术机构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更是音乐节二十年歌剧之路薪火相传的真实写照,对于曾多次实现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等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历史性中国首演的音乐节来说,可谓意义非凡。而指挥大师帕沃·雅尔维与德意志不来梅室内爱乐乐团的贝多芬九大交响曲,不仅是北京古典音乐舞台三十年来首次上演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更体现着音乐节创办二十年来对名团、名家、名曲的不变追求。

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本届音乐节也一如既往地推陈出新,为观众打造新锐先锋的艺术天地。在北京的时尚地标三里屯,伦敦寂静歌剧团的浸没式歌剧《小狐狸》和比利时透明歌剧院的独幕歌剧《人声》分别连演三晚,每天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前来观看。

另一方面,代表中国古典音乐未来发展的新人、新面孔、新声音也在今年崭露头角,北京国际音乐节始终致力为优秀的年轻人在这个国际平台上提供展示才华与实现梦想的机会。闭幕音乐会上,观众不仅见证了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与13岁少年钢琴家王雅伦的携手,更聆听到了首支参与北京国际音乐节古典类演出的少数民族表演团体——云南苗族小水井农民合唱团的天籁之音。10月24、27日由北京国际音乐节与萨尔茨堡复活节联合制作的歌剧《女武神》亚洲首演,国际顶尖瓦格纳唱将、指挥大师梵志登与香港管弦乐团的超强组合,以完美的表现征服了观众,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星光闪耀的舞台上还有15名来自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的学生;10月14日的“交响马拉松”上,90后小提琴家何子毓与柳鸣也都在今年首次登上音乐节舞台,后者还获得了北京国际音乐节今年始创的“青年音乐家奖-雀巢杯”。

可以说,无论是经典之声,还是新锐之音,无论是名家大师,还是青年才俊,都在本届音乐节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这既是对北京国际音乐节二十年艺术成就的完美总结,也吹响了再度启程、书写新篇章的号角,更彰显了北京国际音乐节打造国际一流古典音乐盛会的初心未改。


中国概念多点开花 中国声音空前响亮

今年不仅是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办20周年,同时也是音乐节提出“中国概念”15周年。早在2002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就提出这一具有前瞻意义的艺术口号,并在当年就为中国作曲家叶小纲、陈其钢等人举办了作品专场音乐会。随后音乐节又连续多年推出郭文景、温德青、周龙、叶小纲等中国作曲家的歌剧作品,为展现中国音乐创作最高成就打造了一座蔚为壮观的艺术舞台。

在回顾精彩过去、展望美好未来的同时,“中国概念”也在本届音乐节舞台上多点开花。不仅北京交响乐团以“京华风韵——中国作品专场音乐会”带来了张千一、郭文景、周龙等人的作品,十五年前首批参与音乐节“中国概念”的作曲家陈其钢也推出了其最新力作《悲喜同源》。这部作品不仅是献给北京国际音乐节20周年的礼物,更是对音乐节所提出的“中国概念”的历史性纪念。作为北京国际音乐节每年的重要奖项,本届的“年度艺术家”大奖授予了陈其钢。

10月14日,一场史无前例的“交响马拉松”更是集中体现了中国交响乐发展的最新成就,让“中国声音”变得空前响亮,也将本届音乐节推向第一个高潮。这场前无古人的中国交响乐团大阅兵中,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青岛、昆明的9支乐团共襄盛举,奏响了第二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最强音。在这场长达10个小时的音乐会中,观众们充分领略到中国交响乐团有目共睹的发展成就,这其中既有国交、爱乐、北交这些北京观众熟悉的在京乐团,也有上交、广交这样音乐节老朋友,更有青岛、杭州、深圳这些近年新加入音乐节演出队伍的新力量,而来自云南的昆明聂耳交响乐团则藉此次“交响马拉松”之际首度登上音乐节舞台。此外,由各乐团的首席演奏家组成的节日管弦乐团首度亮相,更是让观众大开眼界,这支中国交响乐梦之队的创立无疑给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未来描绘出充满想象力的蓝图。

此前,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余隆曾经表示,在古典音乐领域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不仅是中国乐团演绎中国作品,中国乐团演绎西方经典作品也同样是传递“中国声音”。今年音乐节这场“交响马拉松”不啻为展现“中国声音”的绝佳范例,同时也是音乐节二十周年之际对“中国概念”的一次全方位提升。伴随着北京国际音乐节节日管弦乐团的横空出世,也预示“中国声音”将在未来音乐节的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满足更高精神文化需求 北京国际音乐节永远在路上

1998年,北京国际音乐节走上历史舞台,填补了中国没有顶级古典音乐节的空白。二十年后的今天,不论是北京,还是整个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典音乐、高雅艺术在中国文化舞台上蔚然成风,高品质的演出、节目定期上演已成为常态,而北京国际音乐节正是中国古典音乐走向国际化的拓荒者与领航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所强调的“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北京国际音乐节在秉承高品质、专业化、国际化的同时,经过多年探索寻找出一条打造中国特色世界级古典音乐盛会的道路,创立了真正造福社会的文化公益品牌,不仅让老百姓看得起歌剧、听得起交响乐,更让普及高雅艺术成为扎扎实实的行动。

在今年音乐节上,无论是重磅推出的瓦格纳歌剧《女武神》,还是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系列,都一如既往地坚持低票价原则;同时,今年多场的免费公益教育活动也是规模罕见。一批批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走进剧院、音乐厅,更多的市民一同加入到音乐节二十周年的庆祝行列,以低廉的票价欣赏音乐节奉献的国际音乐精品,成为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

过去二十年间,北京国际音乐节始终以满足观众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己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未来,北京国际音乐节将在创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音乐节、践行国家文化强国战略、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道路上高歌猛进,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