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霄汉
由奥斯莫·范斯卡指挥柯蒂斯交响乐团录制的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天方夜谭》的专辑自从去年12月初上线以来,已经成为了我最喜欢聆听的该曲目版本。《天方夜谭》当然对于很多音乐爱好者来说都非常熟悉,于我也是如此。但为什么这张专辑如此引人关注,以至于几个月之后的今天,我依然要撰文评论这张专辑?
最重要的原因,当然在于它是柯蒂斯音乐学院自有厂牌Curtis Studio的首秀。从厂牌名称就可以猜到,专辑是在音乐学院里录制(具体说,是著名的菲尔德音乐厅里),乐团的成员也全部是柯蒂斯音乐学院学生,录制专辑是音乐学院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最重要的是,这张专辑水平如何?关于指挥家范斯卡算不算当今一流指挥家也许尚存争议,但从他与芬兰拉蒂交响乐团、冰岛交响乐团以及明尼苏达管弦乐团等二三线乐团合作的大量高水平演出与唱片来看,范斯卡在训练乐队、与青年音乐家共事方面的才华是举世公认的。
在这张专辑里,柯蒂斯交响乐团的表现远远超过了人们此前对“学生乐团”这个概念的认知,至少从各个独奏声部的表现来看,乐团已经完全具有超一流乐团的音色和演奏质量。当然我们不应该忘记,专辑是当代录音室技术的产物,四十多分钟的作品录制了整整三天,因此“准确无误”、“毫无瑕疵”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乐团素质的评价主要要看独奏段落的音乐性,齐奏时的浑厚度与清晰度,声部间的平衡等。在这些维度上,乐团的表现也无可指摘,即使以最苛刻的眼光来看,这张专辑也是《天方夜谭》这部作品在录音历史上被雕琢得最精细的一次。
为了实现这种精细的效果,指挥家范斯卡显然煞费苦心。作品第一乐章的演奏速度要慢于大多数此前最为流行的录音,后面三个乐章同样将速度适度压慢,着重体现旋律的走向和细微的力度变化,这种手法自然是为柯蒂斯音乐学院这批具有独奏家水平的青年音乐家们量身打造,让他们可以在独奏段落里尽情舒展,但副作用是音乐未免略显拖沓。
除了贯穿了四个乐章的小提琴独奏甚为精彩之外,令我印象极为深刻的还有第二乐章里的双簧管独奏与再现部里弦乐的双音齐奏,第三乐章里非常优美的长笛独奏,以及在第四乐章临近尾声时铜管令人难以置信的量感。指挥家成功地调动起这批未来之星的身上蕴含的巨大能量,如果你好奇古典音乐在未来听起来是什么样子,那么这张专辑会给出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的答案。
当然,这张专辑的意义其实已经超越了录制一张唱片本身。诚如柯蒂斯音乐学院主席罗伯托·迪亚斯在介绍Curtis Studio这个新录音厂牌时所说的那样,"柯蒂斯的三大支柱——教学、巡演和科技——都将由这一开创性的举措来推动。"这同样是颠覆人们固有认知的言论,因为在世人眼中,柯蒂斯音乐学院都只是一个音乐学院,为什么巡演和科技会与教学相提并论?
其实柯蒂斯交响乐团几乎每年都在美国与许多国家举行巡演,帮助这些年轻的音乐家们提早进入未来在职业交响乐团里工作的节奏,养成顶着旅途劳累与时差的巨大影响依然能够奉献高水平演出的习惯;如今,自有唱片厂牌则补上了录音技术这个对很多音乐家来说都有些陌生的短板。随着唱片行业的演变,原本已经几乎要被现场录音淘汰了的传统录音室流程近年来又重新吃香,很多音乐家与乐团最近都推出了水平相当高的录音室专辑,那么让学生们提前适应录音工作流就成为了学校的重要任务,新厂牌的成立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这一事件里,我们不难看出柯蒂斯究竟为何是公认的世界顶级音乐学院:它的一切工作内容,不论是教学本身,还是教学以外的巡演与录音,都是为了帮助学生们未来成为更好的音乐家、适应作为音乐家的生活而设置的,而这种心态也是国内的高等音乐教育机构最应该学习的。
关于柯蒂斯音乐学院
"既是一个音乐学院,又是一个流行语......以招收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学生而闻名"
——《华盛顿邮报》
柯蒂斯音乐学院教育和培训特别有天赋的年轻音乐家,通过最高水平的艺术性,参与当地和全球的社区。近一个世纪以来,柯蒂斯为每一位学员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教育,其特点是"边演边学 "的理念和来自知名音乐家在内的教师团队的个性化关注。
学校的录取标准完全基于艺术前景,没有学生因为经济需要而被拒之门外。柯蒂斯对其学生的艺术潜力进行投资,为他们提供全额奖学金和基于需求的生活费补助,以确保每个学生能够在没有教育债务的情况下进入这个行业。
在一学年中,柯蒂斯的学生向公众提供了200多场管弦乐团、歌剧、独奏和室内乐演出。他们通过为社区提供艺术机会和教育的项目,磨练音乐宣传技能。他们通过 "柯蒂斯巡演 "和每周直播的独奏会接触到全球观众。
这种现实世界的训练使这些杰出的年轻音乐家能够加入到表演者、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领袖的行列。每一季,世界各地的主要歌剧院和室内乐系列都有柯蒂斯校友的身影,他们在美国每个主流乐团中都担任主要职务。柯蒂斯的毕业生是音乐领袖,对舞台上的音乐和他们的社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